为什么要扩大金融业开放,如何开放?(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别?)
1.为什么以及如何开放金融业?
中国金融业最终对外开放与日本金融业开放的启示。
编者按:金融业终于对外开放了!金融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由于金融业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我们之前在捍卫港元中讨论过金融开放的问题,金融业无序开放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风险。但目前要推进改革开放,所以也考验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刻。
金融开放与有序进步
在早些时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高级官员表示,中国的开放措施应“宜早不宜迟,宜早不宜迟”,随后央行行长也宣布了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今日,中国银行保监会公开征求意见,删除了有关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对单个中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单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20%,以及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中撰文称,“近年来,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人认为金融业的开放必然带来金融风险的大幅增加,从而导致金融不安全甚至金融危机。事实上,对外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的根源。相反,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来源:Analyst.ai
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进入中国,拉开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序幕。1984年批准设立第一家外商独资银行——珠海南通银行(澳门);198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并将外资证券公司持股比例上限设定为1/3,2012年提高至49%。
来源:Analyst.ai
日本的金融开放
1964年4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个成员后,仍然对资本的自由流动施加了许多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贸易顺差急剧增加。因此,美国通过贸易战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并成立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此后,日元国际化加速,日本金融市场也开始对外开放。
从80年代后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和日本的金融开放进程来看,日本虽然经历了泡沫的破灭,但经济并没有被美化,丰田、索尼、佳能、尼康、东芝等品牌依然保持着在全球的竞争力。所以,外资既不是难以捉摸的邪恶机构,也不是万能无敌的巨人。
在金融相对开放的中国,外资不占优势,外资也面临竞争,但外资银行更有竞争优势。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外资开放市场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外资缺乏了解。
可见,在被普遍认为金融开放不成功的日本,银行的控制权仍由本土企业主导。在日本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花旗银行,甚至多次重复在日本的经营权。虽然外资银行更有竞争力,但是金融本身本地化程度很高。自古以来,金融都需要依靠自身实体经济的良好运行,否则容易导致泡沫和危机。
19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破产数量(破产数量)来源:Analyst.ai
徐中认为,“要正确认识金融业开放的利弊和主动与被动的辩证关系。一些观点认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弊大于利,不符合金融业自身发展规律。事实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既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此时,管理改革的预期变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与日本90年代的市场开放相比,中国拥有高度的自主权,这是日本与90年代的本质区别。
通常,80年代的广场协议被理解为日本经济失败的一个重要象征事件。但很多人忽略了日美在90年代签订的《日美金融服务协定》,该协定在年金资产运用自由化、投资信托、欧洲日元债券、证券市场等方面对日本影响深远。因为当时日本经济的短期企稳是建立在财政刺激政策激增的基础上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国债的动荡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打击。
令人惊讶的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现在正是正式控制金融体系的好时机。然而,美国资本并没有在日本市场生根、发芽、成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不仅没有实现美国式的并购,反而不断并购失败,撤资。
到目前为止,日本的银行和保险系统仍然受到盈利能力的困扰,这样的结构也使得外国投资者很难从日本的传统业务中获得超额回报。从根本上说,问题不在于金融市场的开放,而在于开放后能否构建健康的金融体系,这取决于设计者的逐步实施。
正如当年日本前川报告所反映的那样,日本的精英们自己也有积极调整日美贸易不平衡的意愿和诉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改革促进国内体制的健康发展。然而,日本的轻率行动导致了失败的后果。
基于这样的担忧,徐中说,“对外开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结合自身改革目标,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改革,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根源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金融开放的历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应根据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做出最佳选择。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只有最好,没有最好。比如美国的金融体系也是危机不断,赎回不断,从而进行反复的改革。
目前中日的明显区别是,中国对自己的诉求有清醒的认识。虽然面临美国无休止的压力,但改革本身并没有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改革开放措施的推出和实施,在把握和控制节奏方面将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和更多的主动权。目前中国银行业外资比例不到2.5%,放开外资比例势在必行。
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下降来源:Analyst.ai
bbin娱乐场因此,改革的主要风险或矛盾不在于对外投资,而在于自身的定位和改革红利的实现。解决一段时间以来积累的系统性矛盾是改革的目标,但如何利用好开放政策建立更强大的金融体系是改革的最终追求。
2.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有什么区别?
1.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包括财政和/或比率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八五条相关政策)。
2.二者目的相同,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存在差异。前者(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包括经济手段和工具,必要时还包括法律和行政手段。后者采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宏观市场利率将影响现金流、折旧、投资和税收的处理。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发行欧洲债券也会从汇率上影响融资。
2.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发挥作用需要较短的时间;货币政策是间接的,通过中间工具(如利率)影响金融风险。
3.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引起经济活动利益的变化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可以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变动)、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贸政策。表现在宏观调控主体颁布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中。
4、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行政命令、指标、指令、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其实施主要是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体制、行政级别、行政区域内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下属职能部门的调整来实现的,是通过纵向的阶梯式分配来实现的。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控,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行为或其他形式的经济行为。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引导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国家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扶持计划、财政投融资、货币手段和项目审批来实现的。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具有全局性、方向性、计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产业政策具有特殊性和产业性;
第二,宏观政策一旦确定,很少修改,很少改变;产业政策将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3.宏观经济政策由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一般由具体行业决定。
宏观政策涵盖的范围更广,包含的内容更多,宏观政策应该包括产业政策。宏观政策强调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政策等。产业政策很具体,就是强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要积极发展哪些产业,给产业什么样的优惠等等。